2024年终总结
今年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,相比之下,技术上的进步反而显得微不足道,对于心灵方面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。受益于终生。
所以我把技术的进步放在了后面,前面写一些其他的。
本篇文章大量充斥个人观点,不适用所有人,且必然有谬误,纯当参考。
想到啥就写啥,会很乱,也是随便写。如果您看了觉得有收获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傻逼论
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是傻逼的过程,判断自己是否成长的方式,是看自己是否频繁认为自己是傻逼。频率越高,成长越快。
譬如我看我去年写的年终总结,就在看一个傻逼。
分为被动发现自己傻逼,主动寻找傻逼之处和不承认是傻逼。
不承认是傻逼必然会导致心理疾病,呈现出巨婴的表现,此类人群是真傻逼,生活中要极度远离。
被动发现自己傻逼,是正常人的常态,一般以年为单位,比如初中了发现小学发的QQ空间很弱智。
主动寻找傻逼之处是略少数人会做的事,这意味着要克服人回避痛苦的天性。
在中学时代,发现自己是傻逼,是以一年一次为单位的,在大一,大二初的时候,是以半年为单位的,而在今年看了很多书后,是以月为单位的。
发现自己是傻逼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,如果说某一年内没有找到自己的傻逼事,说明今年在个人成长方面毫无进步,值得警惕。
发现自己是傻逼并不意味着批判和自责,这样只会陷入内耗的恶循环。知道傻逼论的含义后,发现自己是傻逼就是一件高兴的事了。是渴望自己不再傻逼的心理,并非苛责了。
看书
我过去总对看书有一种偏见,小学中学时期学校让读的书,都是一些故事性的书,文学类的书,一没兴趣,二是认识局限,看了也看不出什么东西。有这个时间,我咋不去打游戏?
且我总是想自己原创性的思考一些结论,同时,潜意识总觉得,看一本书,就必须有相应的收获——正反馈必须给足了,否则不太想去看。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幻想,阻碍了个人成长。就如学习安全领域,没人会一直带你,真正的大佬都是自学,没人会追着喂给你知识。而在自学的过程中就会有大量试错。
市面上有大量的垃圾书,什么速成xxx,xxx教你xxx,xx心理学,这类基本都是垃圾。其次是文学性强的书,政治正确的书,我觉得很没意思,而中学时代的必读书目有很多这些书,这也导致了我过往的偏见,我非常不爱看这些。
再有是讲故事类型的书,很可惜我也没怎么看过,如果未来有时间可以读一读。
最后就是各种学科领域的书,这些才是人类智慧的精华,可以说,在今年读这些书直接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,间接的,未来必然会影响我的人生。
一本好书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思考精华,在看的过程中,我发现我日常所做的思考,会与作者的观点重合,大部分情况下,作者的表述更全面,更准确。世界上你从未遇见过的,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可以和你想到一块去,他们甚至有些死了几百年了。每次读到这些章节,都会感觉奇妙无比。
如果读了很多书,发现没有任何变化,此时读书和刷抖音,看视频一样,成了不断强化自己局限认知的手段,或者只是单纯的用来娱乐。就譬如我在中学时代看一些名著,基本也是讲故事类型的,由于认知太局限,看也看不太懂,但是挑中了其中讲的一些观点,就在现实胡乱套用,实际上根本不适用。根本没有经过严密的思考和痛苦的反省。这样读书等于浪费时间,确实不如玩两把游戏带来的快乐实在。
水浒传算是我唯一看过的四大名著了,仔细想想当初到底看出了个什么滋味呢?没有。现在回忆一些所谓梁山好汉,简直就像是一群暴徒,死有余辜的东西。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,自然而然认为书里的主人公就应当是正义的,但总觉得别扭,事实上是这本书更多是在写一些现实的黑暗,关于社会的悲剧。
想了想当时考试中的内容,也是赞扬颇多,专门挑好的说,真实的情况也刻意忽略。所以我总有种被愚弄之感,被当成蠢货糊弄的感觉,不得不引申出我对上学的思考。
关于上学
在暑假时候去北京实习了,遇到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。
租房的中介是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哥,他初中没上完,来北京当销售了。
当时带我看房子,开的是宝马,车载音响放着自己的歌,吹着空调来到了住的地方,最后收钱直接收了我一个月的房租价格的中介费——两千一百。
他说这是他今天的第四单,此时正值下午两三点,可以想到,后面还会有几单。也就是说,他今天一天就可以挣上万。
我问了他的生意,他说6789月,毕业季高峰期,这几个月老赚了。
如果这样推算,想来这个宝马应该也是他的,估计也几十万了,也就比我大两岁而已,但已经积累相对可观的财富了,我不得不去思考,上学的意义是什么?
我又回忆起了我初中时期的一个同学,这位同学基本也不学习,每天就是玩,最后这位同学自然也没考上高中,只记得当时我升入高中后,听闻他去北京做销售,第一个月就挣了一万多。
当然,这些人可以挣这么多,是因为他们口才很好,性格很外向,会说话。但我总是会想起这件事,不由得感慨:我上这么多年学的意义在哪?
后来我明白了:上学是对自身的投资,而且是保守的投资,是一种相对来说,低风险,低回报的投资。就如同股票和债券的区别。
可以不上学,前提是你懂自己要做什么,极其牛逼的人,他们甚至不需要读大学(比如乔布斯,比尔盖茨),因为他们知道上大学,对自己是负收益,会降低自己的上限。
经此一事彻底打消了我读研的念头,读研读博,把人生最宝贵,最有精神的青年时代放在这方面,很明显,极大的提高了下限,但相应的,也降低了自己的上限。做的是低风险,低收益的投资。
竞争环境如此激烈,还能考上不错的学校的,或保研的,那一定很厉害了,我要是有这么够的专注力和精力,为什么不去社会折腾呢?
我并没有学术理想,做研究也不是我所热爱的事,而且我也没有深造的想法(我更想在工作中深化我的技能),所以我断然不会再去做提学历这件事。
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观点——要读圣贤书。这句话本来就充满了极大的疑问:什么是圣贤书?怎么定义的?上学就是读圣贤书吗?
很显然,上学和读书不是必然关系,学校里教的是最基础的知识,玩的是智力竞赛,但如逻辑学(思考逻辑),心理学(调整自身生活,认识自己),经济学(理解世界的运转),政治学等等等等,真正有益的知识,会教你吗?也会教,但也很浅,不作考核。或者,把知识阉割掉,再教给你,还分辨不出来对错了。
试问所谓的大学课程,水课有多少?课不水,老师水平低的有多少?老师水平高,又愿意好好教学的有多少?
所谓公选课,选修课,学生们真正感兴趣的有多少?选到了感兴趣的,为了迎合学生考试,分数,教的又是浅之又浅,严肃性甚低,一学期所教内容甚至不如看本书来得快。
所谓的大学比赛,ppt,演讲,论文,一套接一套,含金量在哪里?一个人卷,大家都得跟着被迫卷,请问这种加分制度有必要么?跟个好爹导师,使用学长历年传承项目,某些人甚至代码都不改几行,官方文档都读不懂,靠精美的ppt省奖国奖拿到手软,这种比赛很有必要么?
我虽没搞过学术,但在知乎看,或听朋友说,国内学术造假,伪造数据之流是有一定数目的,那些真正想做研究,但天资并不太聪颖的人,是否就这样被挤下去了呢?
水课水老师出来水学生,研究生博士尚且如此,本科更不必说了,这难道就是教育公平么?如此过度追求所谓公平,请问效率哪去了?这就是我们学生想要的么?
上了这么多年学,还是要自学占的多,试问那些牛逼的学生,哪个是乖乖地跟着学校学的呢?
从社会的角度看,这又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囚徒困境,每个人都为了追求更好的未来的可能性,拼命地挤独木桥,从而让应试蔓延到了大学。而那些真正想做研究的,对科研有热衷和兴趣的人呢?恐怕有不少被筛掉了吧。面对这样的囚徒困境,发展成如今这样是必然的。事实上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如此,只是严重程度不同罢了。
另一件很显然的事,上学不指望老师来指点(特别指未来人生的道路选择)。且不说人生不可能直接吸收他人的二手知识,大部分学生我想最终还是进入社会的,有些老师在象牙塔内混学术圈,或者行政混的很好,不过是早生几十年,命好而已,提前占了坑位罢了,放到现在能有这样?
某些所谓的教授,写的教材晦涩难懂,感觉纯纯像是刷头衔刷荣誉写的玩意,还他妈给学生看,那么简单的东西拐来拐去一堆定义,说都说不明白,写你妈呢?随便到youtube找个国外课程讲的都比那些废话清楚100倍。
换句话说,老师的主要利益是科研,而非教学,是写出教材拿头衔,而非让你看懂。本质上,是学生和老师的利益不在一块。
所以,借用盛京剑客(某网络博主)的话:“中国的教育本质上是智商的逆向筛选教育,谁信谁就输了。最聪明的,会装作信,忽悠别人,最傻的,要真心为万世开太平了,为集体奉献一切了。最后混的最好的往往是学霸和学渣,为什么啊?因为他们都不信啊!”
推而广之,说是教育,不如说是考试筛选,中考高考,公务员考,研究生考,CTF比赛也可看做智力竞赛的考,貌似中国人的前半生就活在考内了。考完便是996,再来点职场勾心斗角,再卷考核成绩,这还不论结婚生子,奉献个几十年,这么活着有什么意思呢?
诚然,考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筛选手段,但如此内卷,对于被筛选者已然成了极大负担,如果我的前半生活在考里,中半生活在卷里,后半生活在病里,这么赖活着有意思吗?
回想中学6年,除去同学老师朝夕相处的真情外,剩下的不由得感觉是占据了自己人生的垃圾时间,但若无这些垃圾时间,也必然催生不出我此刻的想法。正所谓先吃过屎再说屎难吃,也没人告诉我怎么才能再也不吃屎,只能靠自己悟得了,只希望未来可以多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,哪怕随意挥霍浪费,也是心情舒畅的,而不是持续吃屎了。
关于评价体系
今年悟到的最重要的道理就是,有自己的评价体系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多次写到,但我还想写一些。
前提是需要思考,而且必须是尊重现实的思考。一个反例就是阿Q。很明显,阿Q是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,他确实建立了自己的评价体系,但没有尊重现实。活在自己的想象里。
这样的评价体系,就成了用于逃避现实的工具,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心理疾病。
为什么说真正的思考是痛苦的?真正的思考要尊重现实,而尊重现实最难的一点在于直击自己的自恋——这是很多人无法忍受的。
荣格说,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。这其中最难的部分,就是直面自己的内心的阴影。阴影的形成,又和童年时代起的经历息息相关。
在我个人看来,相当多的人活的痛苦,活的焦虑,难以尊重现实,并非单纯是自己悟性不够,智商太低,另一个因素是其内心的阴影过于巨大,难以面对和接纳。
有些人接纳和整合自己犹如搬一块石头,费点力气就能做到,有些人则像是愚公移山一样,长年累月都难以彻底改变。
除了吃不饱穿不暖,生大病这种物理上的疼痛,一切的焦虑,紧张,痛苦都是来自于心灵上的,而心灵上的痛苦来自于你的观念,观念的塑造来自于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。比如说,突然发现过去的老同学,身边的同龄人很优秀,重的便感觉痛苦窒息了,轻的就感觉焦虑紧张了;比如停下来一段时间后,就觉得焦虑不安,难以安心休息,仿佛非得做些什么事情才能够心安;比如说,想到父母了,就觉得不应该让父母失望,要满足他们的期待了。然而期待是怎样的呢?是希望儿女有出息,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期待呢?还是希望儿女身体健康,幸福美满而期待呢?还是杂合在一起的呢?不得而知了,总之就要努力为别人而活了;比如说,看到周围人都结婚生子,买房买车了,就感到落后他人了;于是,我就要穷追不舍了,拼命去努力了。说是要为自己而活,本质上还是为别人而活,活在别人的眼光里。
道理很易懂,但确实难以做到,我想其中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中国目前是太平盛世,绝大部分人可以吃饱穿暖,有钱看病,保障自身安全,说实话,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不为过。至于怎么活,全看自己。
文科和理科
我在中学时代总有种偏见,理科是至高无上的,改变世界的,文科是没用的,死记硬背的。即使不是,也是八股文一样,要迎合出题人的思路来答题(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,学生想要写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不太可能)。
智商是最重要的,一个高智商的人,必定是令人羡慕的,高智商且学习好的人,那以后大概率也是成功的人。
我们应该在什么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,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。
认为科学能够改变世界,什么事,都可以用科学研究。
这些都是学生思维,如果符合这些观念,在应试教育的丛林法则下,可以过的很好。在上了大学后,我发现这些都是狗屎,严重阻碍我的进步。
大学期间,我发现我反而愿意主动学习文科,社科方面的内容。对世界而言,理科工科是推动科技进步,生产力发展的基石。对个人而言,文科社科类方面的知识和思考更重要一些。换句话说,技术什么时候都可以学,认知的增长则不是了。
攻击性分析
写了这么多发现,我今年一个很大的变化在于释放了攻击性,比如上述行文中,相对于去年年终总结的唯唯诺诺,言语措辞激烈的就很多了,这和我之前是完全不同的。事实上我在过去的生活中,扮演的角色偏向于老好人。尤其是在熟悉的人面前,不对任何人释放攻击性,且过度为他人着想。
所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个是什么呢?仍然是一种自恋的表现,压抑自己的攻击性去扮演一个老好人形象,这其实携带着一个信号:”我的话是重要的,会伤到别人的。我是特别的“。
这其实和过度自卑的人是一个道理,一些人在出了不好的事后,总喜欢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,比如张三和李四同学间闹矛盾,事后和好后,张三总是在责怪自己,认为发生矛盾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,和李四没有一点关系或者很少。这个想法就携带着一个信号:”我是特别的,我的影响是最重要的“。这本质上也是过度自恋的表现,与完全不认为自己有问题的人一样,都是自恋的一体两面。只不过从结果来看,一个是摧毁自己,另一个是摧毁他人。
另外,释放攻击性往往携带着愤怒,而愤怒这种情绪代表着什么呢?愤怒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。比如人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,就会催生出愤怒,愤怒是用来保护自己的。比如有些巨婴听不得半点坏话,甚至于不同于自己观念的,此时产生的愤怒就是为了保护巨婴的全能自恋。比如恋爱方的女性常常愤怒,因为女性往往在弱势方而无安全感,就要发生愤怒来保护自己了。
为什么一些人基本不愤怒?因为其内核稳定。换而言之,他们不会臆想某个人要对自己产生恶意了,也不会因为一些垃圾事觉得自己受到侵害了。这是内心强大的表现,也是全能自恋程度低的表现。能做到极致的,古往今来者,都是圣人了。
但也并非完全不愤怒,彻底压抑则会变成”老好人“,麻木的人,像傀儡一样的人。而是合理释放攻击性。
所以,情绪不稳定的,爱发脾气的人,本质上都是脆弱的人。区别在于他们把攻击性释放到外面。另一类人是“老好人”的倾向,比如像我这样的,不敢于释放攻击性,喜欢将错误过度归因于自己的。本质上,这些都是巨婴的表现。那么什么是巨婴呢?
- 我是神,世界的一切运行都要按照我的意志进行
- 如若不然,就由神变为魔,欲要摧毁这个世界
- 发现2无法达成,就转变为攻击自己,造成抑郁
所以,只有婴儿认为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的,婴儿也缺乏尊重现实的能力。
当然,现实情况是很复杂的,一个人同时有这两种特征也是可能的。比如一个人不敢攻击别人,遇到事就攻击自己生闷气,但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会狠狠攻击另一方。一旦另一方还击,就又会陷入弱势,从而无限攻击自己。比如一些男性在家外面唯唯诺诺,回到家里就大发脾气,攻击弱势的妻子儿女。
这两种特征的人群往往又对应焦虑性依恋和回避性依恋的人,而二者又相互吸引,相互绞杀。回避型依恋自幼缺少强烈感情的爱,便会错认焦虑型人格的强烈情绪为爱,于是深深被焦虑型人格吸引。而由于其年幼或遭忽视,或父母不善于表达,故情感表达能力低下(如羞于表达,恐惧表达,或麻木自身情绪等)。
焦虑型依恋自幼缺乏安全感,原因也来自于父母的相处模式,如忽冷忽热,情绪阴晴不定,长大后非常喜欢表现自己,从而吸引回避型,回避型人格外在的冷漠,独立,带来的稳重感就是一块稳定的基石,而给予焦虑型安全感。一旦爆发冲突,焦虑型急需爱的证明来索取安全感,衍生极端自恋的暴怒情绪,让回避型心生恐惧,逃避冲突,此举又会使焦虑型更为焦虑,二者相互绞杀,直到一方筋疲力竭,关系结束。
当然,现实情况必然是复杂的,无论如何,本质上都是全能自恋,而全能自恋的形成,则是幼年缺爱导致的。
到底什么是爱呢?我很爱我的宠物猫,但是为了让他以后不发情,我对他做了绝育手术。
这不叫爱,这是宠物和主人的关系不平等,主人嫌麻烦,直接剥夺了宠物的生育能力。
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可以代换到父母和孩子身上,父母严加管教孩子,这不让做那不让做,这也不叫爱,是一种自由的剥夺。父母要求孩子走他们的安排好的路,不过问孩子是否愿意,这也不叫爱。父母不理解孩子,只觉得自己提供物质就好了,而忽略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,这也不叫爱。这些看似是爱的行为,都不是真正的爱。
我们国家很讲集体主义,所以父母八成都给孩子提供自己能做到最好的物质资源,但我想很多时候,并没有那么多爱。
没有真正的理解,没有当做完整的人的尊重,没有适度的自由,但也并非无爱,太多受到伤害的人无法把愤怒扔给父母,那么此时就只能攻击自己了,抑郁者是非常多的,麻木也是非常严重的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则是因为父母的幼年也缺爱。所以,巨婴性格会一代传一代,代代相传。除非有一代人或意识到,或被治愈,不然会一直传下去。而且,缺不缺爱和财富多少,权力大小,社会地位高低,能力天赋等,并无必然关系,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身上的现象。
技术进步
刚开始按时间记录,流水账的写了一通,发现不妥,删了重写。
年初这会,学校管理层不知是有利益纷争还是如何,这帮人做的什么几把决策,直接给学弟搞断代,一来一回,本来CTF实力就弱,这么一搞,青黄不接,再加上我对国内某些CTF比赛实在不敢恭维,卷的毫无意义,为了出题而出题,比赛结束后,根本没复现的欲望。
所以后来就直接弃了CTF了,专注做自己的事好了。一没资源,二没氛围,我实在找不下打下去的理由,当然,话虽如此说,还是复现了相当多非常优秀的大型CTF比赛赛题,这对我的学习起了非常大的帮助,给我打下了一个坚定的基础。
然后就是不断地复现漏洞,看漏洞,到暑假尝试找个实习。因为春招没找,渗透,安服这类又不想干,就想找个安全研究相关的,还是有点忐忑的,兢兢业业投了十几家。
最后去了华云安,周五,第一天投,下午就面试,然后周一直接就通过,速度极快,我也是直接签合同,后面好几家甚至都没面试。
在北京实习的三个月,是我大学度过的最幸福的三个月,挣多少花多少,当真是无忧无虑,虽然在北京,实习公司也就勉强够糊口,但我觉得自己掌控的生活,是最为幸福的,是其他任何情况都无法代替的。
开学后长期不在,被学校抓回去了,不过好在我当时已经实习结束了,最后给了个警告处分,不了了之。不得不感慨,落后的管理制度,平庸化学生的考核标准,怪不得这学校年年退步呢,而管理层始终认为自己对。你说兢兢业业吧,作为管理层的工作确实干的很好,但为什么这么干呢?没有自己的想法,也就是不停地执行命令,维护自己的利益。这些垃圾政策在若干年后自然有垃圾后果,不过这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了。
说今年有什么进步呢?相比于去年学的杂七杂八,今年就是纯粹的专注代码审计,成果里有幸挖到两大厂CVE,暑期去了实习,见了世面,同时也算是有始有终完成了一个项目,花了一个多月完成了个go的SAST。其实细看来,成果也就那点。
想了想我对技术的态度,究竟是如何的呢?
其实我并非对计算机感兴趣,我只是对网络攻防感兴趣,或者说我对攻击和防御技术感兴趣。所以学了一遍又一遍的汇编,从来没有记住过,反而是最近学习安卓逆向的时候,动手操作了一遍,那几个指令就刻在了脑海里。
学校只是一味地授课,教学,其实我对计算机底层原理确实不感兴趣,也对CPU的组成没啥想法,更不想了解各种数学。我只是单纯的对攻击技术,防御技术有兴趣,为了学习更多更牛逼的技术,我才会去了解相关知识,否则除了因为好奇,我根本没有看的欲望,这种教学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呢?
我对攻击的漏洞有兴趣,故学习挖掘,难度越来越大,越来越高,后来我对如何挖掘有兴趣,故阅读一些工具源码,最后我想自己试试,故自己动手写代码,测试。而全程见不得多少计算机的影子,换句话说,这些计算机知识只是完成我想法的工具,是为了我的想法而服务的,而不是相反。
我想我就是离经叛道的一类人,学校不适合我,早早脱出是好事。而我只是个单纯对技术感兴趣的人罢了。
最后总结
回顾我今年的生活后,发现其实我每天的生活很平淡枯燥,不是写代码,就是看漏洞,挖漏洞。累了不想学了就玩,玩够了看会书,困了睡觉。相对于别人的精彩生活,我的生活显得单调了很多。反复阅读我上文所写,感觉其中戾气和不满略偏多。
我想,这应该是潜意识在告诉我,我对我当下的环境并不满意,事实上也确实如此。
所以我又在思考,为什么我要做这些思考?为什么要做出这些努力?
审视自己后发现,思考是我解决痛苦的方式。做出努力除了对安全有兴趣之外,是怕找不到理想的工作。
这么一看,驱动我前进的动力,掺杂的巨量的恐惧和焦虑。该如何解决呢?还是说人生本就如此。
我想这些问题,不是我现在能想明白的。总之,无论如何,平衡这些心理因素应当是我明年该做的事情,新生的疑问和思考,尚且留给未来的自己去解决。希望明年写年终总结的时候,看待今日所思所想,所困所惑,能够感叹一句:“真他妈傻逼”。